聚焦数据赋能 培育数字尖兵——邮储银行数据建模大赛五年磨剑铸就人才高地
作者:杨昊凡来源:中国邮政报发布时间:2025-08-27

  2020年,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数据增列为生产要素。这一年,在邮储银行工会“搭台赋能”的统筹推动下,第一届数据建模大赛应运而生——作为邮政金融领域首个以“数据建模+业务应用”为主题的劳动竞赛,它既响应了数据要素价值升级的时代要求,也成为工会服务职工成长、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实践。

  五年来,这个始于工会搭建的竞技平台持续壮大:从首届56支队伍不足500人参赛,到第五届近2000支团队超3500人参与角逐,规模增长近6倍,超万名职工投身其中;从单一竞赛转变为集“建模、实践、培训”于一体的综合生态,累计孵化360余项优秀案例。数字背后,是邮储银行上下对数据驱动战略的共识凝聚——从“要我学”到“我要学”,从“被动用”到“主动创”,数据文化已深度融入邮储人的职业基因,更推动数据要素逐步成为业务发展的核心引擎。

  平台筑基 打造数字赋能生态体系

  “第一届大赛启动时,工会就明确了‘不搞花架子,要为职工建真平台’的思路。”据早期参与者回忆,彼时邮储银行全行对数据建模的认知尚在起步阶段,工会主动联动业务、技术部门,将“激发职工创新活力”作为核心目标,最终推动赛事落地。参赛者郑金纲对此记忆犹新:“工会组织的赛前培训从基础语法讲到思维框架,帮我们这些‘门外汉’快速入门,这才有了后来跨部门组队的勇气。”

  经过五年沉淀,大赛已超越单一竞赛功能,成为连接业务与技术、总分机构、邮银协同的活力枢纽。它以高水平数据建模竞技为核心,激发职工运用先进工具解决复杂业务问题的潜能;更作为创新实践的重要载体,鼓励探索新场景、孵化新项目。尤为关键的是,平台搭建了覆盖邮银体系的交流培训网络,五年来促进跨条线、跨领域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传递超8000人次,有效贯通了数据赋能的全链条。

  能力淬炼 培养数字业务双栖精英

  大赛始终坚持“以赛促学、以赛强技”,持续提升企业职工的数据建模与应用能力。参赛者高岩对此深有体会:“我能感觉到业务条线的同事参赛的积极性和自发性很高,像数据集市、数据标签等这些技术词汇,他们都是信手拈来。这些共同语境的流动,大大加速了我们业技的深度融合。”

  大赛举办期间组织了近百场培训与针对性指导活动,涵盖优秀案例分享、AI算法及大模型应用等丰富内容。通过竞赛引导各层级参赛人员在满足当前业务发展需求的同时,面向前瞻性、数智化方向开展研究工作,聚焦到重点、难点问题上来,鼓励职工不断学习、强化技艺,在大数据应用领域做精做专。这种能力提升的过程,不仅为职工个人职业发展注入动力,更为邮储银行数字化转型储备了坚实的人才梯队。

  协同创新 促进业数深度融合发展

  大赛不断推动邮银协同、总分联动与业数融合纵深发展,拓展业务机制与场景。“协同是大赛的鲜明基因,我们鼓励职工跨板块、跨条线、跨机构灵活组队,深度挖掘邮政特有的数据与服务资源和金融业务的结合点。”大赛组织者强调。第五届大赛103个获奖项目中,通过邮银协同及总分联动方式参赛的项目有36个,占比达35%。

  以第五届大赛明星项目“智保未来”为例,该项目通过邮银协同,运用多种神经网络模型精准预测靶向客户,最终实现名单内客户保费贡献近700亿元,占同期邮银新单保费的40%,有力破解了中收增长瓶颈。此类协同项目在经营管理中产生了显著的“1+1>2”效应,拓展了业务机制与场景边界。大赛已成为探索邮银协同新模式、释放协同新动能的重要试验场,让数据在跨部门、跨层级的流动中释放更大价值。

  成果转化 驱动价值创造赢得未来

  做好大赛“下半篇文章”,关键在于成果转化。邮储银行高度重视将竞赛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。“宁夏活牛评价指数案例成功实现从数据洞察到经济效益的转变,陕西省分行团队在反洗钱与内控领域的卓越贡献、广东省分行团队在反欺诈方面的优秀成果等,都得到了推广运用,印证了数据驱动业务转型的深度与广度,这也激励我们持续去探索它的价值边界。”参赛者郭佳分享道。

  大赛推广负责人表示:“经过五年探索,我们建立了联合推广小组、推广试点、分行特色应用等多种可复制的推广机制,转化渠道越来越畅通,成效越来越显著。”当前,总分联动推广模式已覆盖36家一级分行,成功落地“个金类产品推荐”“账户智能化风险防控平台”等多项大赛优秀成果,各分行反馈的推广项目超百个。

  同时,大赛本身也形成了可复制的“邮储经验”,树立了金融科技类竞赛的标杆。其与时俱进的选题拓展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竞赛形式以及强大的成果转化机制,吸引了多家外部单位观摩借鉴,并在邮储系统内成功复制举办同类赛事,示范效应显著。

  立足五年沉淀,邮储银行正以长远视角规划数据建模大赛未来,将紧扣全国总工会关于劳动和技能竞赛的部署,把大赛升级为更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平台,为职工搭建展示才华、交流学习的广阔舞台。同时,进一步探索国有大行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才培养新路径,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、激励和保障机制,持续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,加快建设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,引导职工在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勇担主力军,让数据要素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中释放更强动能。